另外,下面三种情况也值得注意。
一个字的右上方的“点”,要最后写,如“戈”、“成”、“我”等字。
以“三框”(匚,也叫“匠字框”)为部首的字,先写上边的一横,再写里面,最后写“竖折”,如:匠、巨、医、匡、匾等。
以“凶字框”(凵)为部首的字,先写里面的部件,再写凶字框,如:凶、击、函、画等。
根据《笔顺规范》等文件编写的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、《小学生规范字典》,(语文出版社出版),可作为教学的参考。
附言:我认为《规范》对某些个字的笔顺的规定,尚有值得讨论的地方,如──
母:竖折、横折钩、点、横、点
舟:撇、撇、横折钩、点、横、点
各位同行以为如何?
琳琳:看了以上的文章受益非浅,但是有关“竖心旁”的写法还是有争议,教材是“点、竖、点”,也有“竖、点、点”的说法。
关于“忄”(竖心旁)的笔顺
对“竖心旁”(忄)写法有不同看法,有的老师说应该是“竖、竖、点”,有的说是“点、竖、点”,还有的说是“竖、点、点”(先中间后两边)。到底哪种说法正确?
这个问题不仅涉及笔顺,还涉及笔画形体以及笔画名称。“竖心旁”(忄)的笔顺应当是“点、点、竖”(丶丶丨)。这种笔顺比较特殊,不符合“从左到右”或“先中间后两边”的一般笔顺规则,它也是在毛笔字书写过程中约定俗成的,多数人习惯于这样写。原因大概是这样:第一笔回锋收笔时,顺势点出了右边的第二个点儿,第二个点儿收笔时顺势向上写出“竖”。这样说也许是胡乱猜想,敬请大方之家教正。
汉字的笔画名称是根据楷书的笔画形体确定的。“竖心旁”(忄)的第一笔,笔画形体比一般的点儿长一些,可是笔画名称还是“点儿”,在书法上叫做“左点”。书写时,起笔后向左下倾斜行笔,形体比右点稍长。